彷徨少年時——兩個世界的拉扯
人的一生,似乎總在兩種價值間搖擺——大眾與菁英、通俗與精緻、主流與小眾。
每個人定是從大眾的一端開始,當你試圖深入一個領域,便會發現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,使你開始唾棄屬於主流的一切,追逐新世界的美。你的周圍或開始聚集如你一般的人,彼此共鳴,強化你的信仰。你開始追求極致,願如同那些精神領袖一般,自信而充滿個性。你漸漸無法被身旁的人理解,你亦不期望他人理解,因那恰恰是你「自信」與「個性」的展現。
直到有一天,你突然驚覺:這一切都太蠢了。你所信仰、堅持的那些信念,不過是如此的微不足道,是如此的不切實際。過去那堅信不移的自己,現在看來像個傻瓜;當初信誓旦旦的嘴臉,如今竟不敢直視。你開始朝向世俗的一端靠攏,變得中庸。你昔日的夥伴指責你的背叛。
「親愛的,我只是倦了。」
在赫塞的《彷徨少年時》中,主角辛克萊隨他的精神導師——皮斯托里烏斯——探索著世界的真理,發掘真實的自我,建立新的信仰。然而有天,辛克萊突然發覺一切的不對勁:
「你不覺得,你所說的這些過於老氣而不切實際嗎?」
這話將兩人都打回了現實,皮斯托里烏斯悲傷地承認他再一次的夢碎,來自完全理解你之人的批判,往往是最沉痛的打擊。
看過另一個世界的你,已不可能回到主流,因此你在兩個世界間擺盪,時高時低。隨著漫長時光的推移,你或找到了其中的平衡點,或打開了兩者之外的另一個向度,最終找到了只屬於你的穩定。
每踏入一個新的領域,都必須重新經歷這樣不斷的追求與失落。有些人勇於挑戰自身,有些人不願再摧毀內心的平和。在別人眼中,你或許成為了一個中庸的人,但當別人越了解你,越是察覺這「中庸」的背後,是歷經了漫長思考、無數次的失落,所堆砌出的寬廣胸懷。這份胸懷,也許就是我們被稱為「智慧」之物。